過去對台灣的歷史並不是那麼了解,但因為當了中山堂志工,為認識這棟建築物的由來,促使我對日治時代到今日台灣的演變,稍有一些些概念。聽完上星期六的志工教育訓練,對我們台灣的民主化運動稍加了解,算是當志工的加值收獲吧!


       從小,在家裡爸媽常用日語對話,尤其他們有秘密不想讓我們知道的時候。當時的印象中,好像長輩們講日語象徵是受過教育的人,正如我們50年代,說國語才是有水準的人ㄧ般。


        1895年的台灣因馬關條約,在清廷手中割讓給日本,從此50年這半個世紀,臺灣人接受日本人統治。日本人『鴨霸』,將台灣人當次等公民,雖有高等教育卻讓日人佔去大多數名額,因此老爸跟叔叔們在日據時代,能分別考上台中高工跟台中師範,以當時而言都屬高難度,怪不得鄉親們都燃放鞭炮大肆慶祝!


        當時的日本留學生開始前進西方,學到許多建築藝術,於是我們台灣也因為日本官方派來的建築專家而受惠,例如總統府、中山堂、台北賓館、司法院、之前的美國新聞處….都是當時所興建,融合了西方的元素。日治下的台灣實業、交通跟衛生進步許多,這都是功勞一件,大家應無法否認。


       林獻堂是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,因當時日人提出:若要統治台灣,只有『同化』別無他法。於是1914年台灣的知識份子順勢,成立『台灣同化會』。林獻堂等人認為要改善我們被殖民的差別待遇唯有『脫日』。


       蔡培火、蔣渭水等人組織台灣議會,主導了社會運動,但這運動卻也不挑戰日本統治台灣的正當性,如蔡培火所言:『台灣是帝國的台灣,同時也是我台灣人的台灣』,這些都是非武力的運動。


       1945年抗戰勝利,日本天皇透過廣播放送,願接受美英中蘇的聯合公告,也就是承認戰敗的事實。講師台師大研究所陳佳宏教授質疑當時聽到『日皇之玉音播送』的人,他們是認為『戰勝』還是『戰敗』?他們哭泣是『高興』還是『難過』?小柯柯想起賽德克。巴萊電影中,花崗ㄧ郎跟花崗二郎,他們應該也是處於這種認知分裂的心境吧?


       二次大戰的盟軍【中、美、英、法、蘇】接收台灣,對日本帝國所下的第一號命令裡,中華民國代表盟軍之受降範圍包含台灣。受降會場就在中山堂的光復廳,會場高掛盟軍各國國旗;列席包含了許多盟軍代表。


       在中國政府尚未抵台前,全台百姓充滿期待之情,但當經過一年,政治蜜月期過後,台灣人精英對當局施政的期待落空,中央及地方無法認清及處理民怨,引發228事件。對中國來台人士,由原來稱呼祖國來的,改稱為中國人228之後,台灣精英有人漂移海外,有人隱遁或屈從….


       1960年,雷震掀起第一波民主運動,之後有彭明敏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。1970年代有黨外運動,是第二波民主運動繼之的美麗島事件受到全球傳媒的報導,因此陸續解嚴、解黨禁、報禁……台灣因之邁向民主。


        陳佳宏教授要大家深思:台灣的民主現狀損益….划算嗎?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翠峰稱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